2018年9月10日,《浙江教育报》3版以《湖师院寻访红色地标 传承红色基因》为题,报道文学院红色革命文化场馆寻访实践团队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具体如下:
□本报记者李平通讯员谈铮渭?xml:namespace>
随着红色旅游观念的深入人心,今年我省各地越来越多的红色资源被开发出来。“如果不是实地走访,亲身体验,我都不知道原来在自己身边就有这么多的红色场馆,场馆内的游人每天络绎不绝,精心安排的内容让人深受启迪。”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石锦晓感叹道。
石锦晓是该院红色革命文化场馆寻访实践团队负责人,暑假期间,她和14名同伴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场馆寻访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以湖州市红色革命文化场馆发展现状为重点,目的在于更好地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实践团队实地走访了钱壮飞纪念馆、湖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江南红村、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苏浙公学、白云山馆、毛泽东下榻处、中共浙西特委旧址、安吉孝丰革命烈士陵园、新四军天目山反顽纪念馆等10处红色革命文化场馆。通过采访相关负责人,收集、拍摄文献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场馆实际情况,思考其发展面临的问题。
湖师院文学院学工部主任程龙介绍,这场被称为红色地标行动的大寻访,是该院正着手打造的思政教育品牌中的一项内容。从2016年年底开始,该院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寻求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素养。
在程龙看来,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对革命年代艰苦生活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对红色文化表现出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因此,红色文化教育不能浮于表面,而是要丰富内容与形式,将其融入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性。”
另一项红色典藏行动开始于去年5月。湖师院文学院和湖州市委老干部局合作,寻访该市亲历解放战争的老兵,深入挖掘老兵们的红色故事。
随后,文学院挑选了15名学生党员组成寻访团。在走访调查、确定老兵人选的基础上,寻访团成员利用暑期,分组合作,足迹遍布湖州各县区,记录下了这些平均年龄89.65岁的老兵最为鲜活、最为深刻的记忆。
最终,前后历时一年有余,一本饱含寻访团成员心血的《红色典藏》于今年6月问世,书中共记录了34位英雄老兵解放战争时期的烽火人生。他们有的经历过淮海、渡江等战役,有的曾经“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有的是上前线同敌人拼杀过多次的冲锋战士,有的是战地上救死扶伤的部队卫生员,还有的是默默无闻的党的地下工作者。书中一幅幅厚重斑驳的老照片、一枚枚历久弥新的军功章、一段段枪林弹雨的战场回忆、一句句直击人心的生死感悟,把读者带回了那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岁月,给大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通过这样的形式,让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寻访团成员之一、学生党员张沐华说,面对面采访和慰问老兵,让大家更近距离地了解历史,认识到现在和平安宁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石锦晓告诉记者,眼下,经过红色革命文化场馆寻访实践团队成员近两个月的努力,根据寻访内容汇编而成的具有湖州地域特色的成果集《红色地标》即将出版面世。程龙说,希望这本册子能够成为青少年了解当地红色革命文化的发展现状、传承红色基因的优秀读本。“接下来,会组织学生在全省范围内寻访红色场馆,并继续创新活动载体,让‘红色’系列思政教育品牌持续发挥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