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浙江教育报》4版以《明体达用育英才 知行合一践君风》为题,报道我校在自强不息砥砺奋进中不断拓宽办学边界。全文如下:
明体达用育英才 知行合一践君风
湖州师范学院在自强不息砥砺奋进中不断拓宽办学边界
□舒玲玲 孙国宾
从一把木凳的条件开启师范教育,以8名教授的“家底”跨入本科教育,湖州师范学院历经百余年风云沧桑、60年高教求索、40年改革创新、20年迁址蓄力、10年跨越发展,谱写了一曲栉风沐雨的蜕变之歌。
学校不断升格,校区东拓的脚步合着办学奋进的步履,刻画出湖师人孜孜矻矻的踔厉形象;队伍不断优化,内部培养和引才强校两手抓,构建起一支拥有2位共享院士、1位长江学者、1位国家教学名师、4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78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优质师资队伍;使命不断延展,从矢志不渝地坚守师范教育传统,到高举“教师教育”和“服务地方”两面旗帜,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湖州师院在深化师范教育内涵的过程中不断拓宽办学边界……
如今,站在兴办高等教育60周年和学校恢复重建40周年的双节点上,湖州师院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来校视察时提出的“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要求,致力于按照大学的思路来建设学校、发展学校,努力把湖州师范学院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真正实现“明体达用传薪火,相期明日成栋梁”。
不忘初心深耕耘 师范教育薪火不绝
北宋大儒胡瑗执教湖州期间创立了“湖学”。“湖学”渊源给了湖州师院办学最初的养分。立足湖州文脉,湖州师院自建校起就秉持“湖学”精髓,立志发展师范教育,更将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引为校训,要求学生“明德立志,学会做人;学以致用,学会做事”。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州师院在坚持10余年“文明修身工程”的基础上,提出将“君子之风”文化纳入校园文化范畴,倡导“君子文化”、倡行“君子之风”,以此来塑造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形成了具有湖州师院特色的人格养成范式。
汲传统文化之精髓,撷现代文明之要义,湖州师院建构了意蕴丰富的现代大学精神内涵。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近年来,湖州师院加强顶层设计,对学校的整体发展进行了更加清晰、更富内涵、更贴时代的系统谋划。“无论是师范教育多年来的厚积薄发,还是习总书记提出‘办湖州师范大学’的殷切希望,都在我们心中植入了‘升格大学’的梦想”。该校党委书记刘剑虹说,要按照大学的思路来办教育,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理顺学科脉络、提升办学格局。由此,“坚持教师教育特色,重人才引进、抓学科主线,走地方合作、校地共育之路,培养明体达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全体湖师人的共识。
更高的办学定位呼唤更优秀的教师团队,为了让湖州师院这所地方高校更有竞争底气与发展实力,该校积极探索符合校情的师资队伍建设新路,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加入学校,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舒志定就是其中一位。舒志定负责教师教育学院工作后,提出重点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发展急需的优秀师范生,从而与省内同类院校错位发展。他强调要在传承师范教育传统中实现创新,突出学科建设主线,挖掘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动优势,增强教师的学术自信,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扎实有效地推进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建设。
“我们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舒志定说,学院制定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政策与制度,每年都会划拨一定经费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帮助教师打开学术视野、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而且教师教育学院也会积极搭建各类学术平台,诸如举办安定书院论坛、组织各类学术会议等,让教师们得以亮相学术界,从而有机会参加更多、更高规格的学术研讨活动。
在加强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教师教育学院也没有放松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师德师风的养成教育。致力于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儒师”,该院将践行君子文化的要求从校内拓展到校外。通过成立湖学研究会、胡瑗教育思想研究社团,建立校外德育课堂,实施少先队中队辅导员挂职锻炼制度,开展幼儿舞蹈创编大赛等学习与活动载体,一批批志愿者走进社区、走向中小学和幼儿园,通过编写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故事和书画音乐赏析作品,引领小学生讲中国故事、写中国字、听中国歌、跳中国舞,丰富了小学生的校外生活,也使师范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理解,起到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学生们在实习阶段就能以身体力行践行“君子之风”文化来感染更多的孩子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洪盈在实习过程中就格外注重保护孩子们的隐私和自尊心,遇到哪位小朋友午睡尿床或者做了错事,她都会悄悄帮助或教育他们,但同时也会帮他们保密,孩子们都很喜欢她。
另一位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实习老师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娄敏琪。她在执教湖州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时,会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学情适时调整授课内容,不会因为课堂冷场而让学生感到尴尬和无措。“有一次看图说话环节,同学们不认识图中展示的蔬菜,所以我及时调整方向,把那堂语文课当成常识课来上,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娄敏琪说,这堂课教会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临场应变能力,还要有不同学科的知识储备。
和洪盈、娄敏琪一样,教师教育学院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要到各幼儿园、中小学校去“拜师学教”,以便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打磨、提升专业教学技能。为此,教师教育学院建立名师工作站,邀请中小学名师协同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在湖州及周边地区中小学建立博士(教授)工作站、教师发展学校和学生实习基地,组织学院教授、青年博士走进中小学、走进课堂,融入基础教育,各专业还专门设置了实践考核项目和实践学分,要求教学实践全程不断线。“我们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养成学生基本的教育技能和良好师德,不仅在校外广设实习基地,还在校内建立了教师研训中心。”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世清说。
教师教育学院的师范生培养是湖州师院教师教育的一个缩影。湖州师院多年来坚持育教师之“四有素养”、效圣贤之教育人生、塑儒师之时代风范,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以教学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使得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教师考编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通过率,考研上线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持续不断地为湖州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大批优质师资。
打造湖师智囊团 服务地方生态崛起
坚持高举“教师教育”和“服务地方”两面旗帜,湖州师院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努力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没课的时候,湖州师院先进设计与制造研究所副所长车磊就常跟各类有机质垃圾“打交道”。将病死害动物尸体推入他一手打造的“热解炭化示范车间”,经过高温干燥、热解、冷却,剩下的炭化物可以成为有机肥料;将餐厨垃圾投入他研发的一种特殊的垃圾桶,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也能生成有机肥料。车磊博士不仅实现了有机质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而且变废为宝,产出的有机肥可以发挥二次利用价值。目前,这些环保技术和设备已经走出实验室,开始投入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
像车磊博士这样,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让绿色资源回归自然,是湖州师院教师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地与践行,也是对知行合一“君子之风”文化的身体力行。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和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市始终走在生态崛起的第一方阵。“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由湖州人民聚沙成塔建立起来的地方高校,服务好湖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刘剑虹常常鼓励该校教师要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做大、做强优势学科,以便为区域主导产业和社会主要领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林业专家、湖州师院校长张立钦带领团队研发“浙江松林重大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并广开技术培训,有效保护了西湖、莫干山、千岛湖等风景人文林,实现社会和生态效益33.75亿元;农业部岗位科学家、湖州师院副校长叶金云研发的“典型养殖排放污水(物)减污控制和净化处理技术”,实现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全过程的污水处理和净化处理,3年间累计新增产值超过15亿元;湖州师院生命科学学院博士采克俊研发了“鱼苗‘早繁’技术”、规模化繁育黄颡鱼新品种全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帮助相关企业创收4000多万元……用技术创新换取“两山”生态文明,湖州师院逐步形成新兴技术人才高地,成为服务湖州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的智囊团和新智库。
于是,湖州市新兴技术研究院落户该校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湖州师院也得以进一步发挥多学科和高端人才集聚的优势,开放协同,承担绿色智造的项目研究、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努力建成“立足湖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的绿色智能制造技术研发高地、高端创新人才汇聚高地和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基地。“学校可以依托研究院平台推进学科建设、科研服务,引领教师们向科研型教师转型,努力拓展成果转化服务领域,提升科研协同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张立钦说,从践行“两山”理念到服务“两高”战略,湖州师院逐步打造出绿色发展与智能制造相融合的“湖州样板”。
不只是农业技术服务和生态环境服务,湖州师院在精准对接、主动服务湖州乃至环太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实是全校总动员,每个学科、每个专业都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教师教育学院深入各幼儿园、中小学校开设“博士工作站”,带领相关学校创新教学技术、开发校本课程、开展课题研究,两年共有6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医学院10年来坚持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确保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作为全省首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护理学院积极探索健康养老,还与英国普利茅斯城市学院合作研究老年痴呆护理,不断满足湖州百姓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不仅教师们群策群力,湖州师院学生的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也从未止步。连续6年关爱自闭症儿童,商学院800多名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超过6万小时,“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阳光助残基地”“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浙江杰出志愿服务集体;教师教育学院“青柚空间”志愿服务项目致力于深耕“三点半”放学后看护时段,依托师范生专业优势,将传统文化和科技创新融入课堂,赢得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多重好评,还成功入选了全省重点扶持志愿服务项目;医学院阳光医疗服务团长期开展应急救护、造血干细胞捐献、眼角膜捐献、无偿献血、防灾减灾、空巢关爱等医疗公益志愿服务,不仅该团队荣获了浙江省“红十字奉献服务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还有18名学生志愿者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
跨文化西游行记 教育国际化一朝千里
走在湖州师院校园里,不时能与各种肤色的留学生擦肩,500多名来自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把湖州师院变成了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各种不同风情的异域文化在这里交汇,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几年,湖州师院坚持国际化办学,“留在湖州”成为越来越多留学生的选择,而走向世界也成为很多湖州师院学生新的追求。
今年寒假期间,就有来自9个二级学院共48位学生通过层层选拔参与了该校“远航2018”计划寒假项目,分赴新加坡管理大学、泰国兰实大学、韩国又松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进行国际交流活动。其间,无论是聆听新加坡金融大鳄剖析世界金融业和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还是受邀体验泰国特色民俗民风,抑或是在韩国学习韩语和韩国礼仪,都让学生们感到获益匪浅。外国语学院学生葛梦菲回国后还主动担当起泰国文化的传播使者,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分享在泰国的所见所闻。
身处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湖州师院格外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视野和格局意识。为迎合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2016年12月,湖州师院与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这也是北科罗拉多大学在中国境内举办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引进美国先进的学前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实现学前教育人才的本土化培养、国际化拓展。”舒志定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的人才,是该校在探索国际师范教育实践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回应民生之举。
作为湖州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社会对于湖州师院的期许还远不止于此。湖州自古被誉为“世界丝绸之源”,在古代和近代的丝绸贸易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日益推进,湖州再次被寄予厚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湖州师院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扩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到沿线国家开设孔子学院、搭建沿线国家间良性交流合作平台等举措,启动跨文化西游行记,进一步探索教育国际化的更多可能。
2016年与阿塞拜疆语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2017年秋季新增俄语本科专业,2017年底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合作共建跨文化研究中心……湖州师院一方面以孔子学院为载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汉语培训课程,以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湖州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以跨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以俄语语言学习为抓手,成立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国别研究基地,重点聚焦“一带一路”沿线俄语国家,围绕教育与语言、外交与政治、经贸与旅游、文化与社会四大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建立学术思想与研究智库、建设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搭建经贸合作服务平台。“我们还主动加大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的培养力度,让更多留学生通过在湖州师院的学习,更加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张立钦说,目前该校的留学生中,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已经占到了61.2%。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报考湖州师院,在一定程度上也给该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倒逼该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和学科建设国际化,促使该校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和国际交流等全方位发展之策,成为推动该校高位优质发展的全新引擎。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湖州市新兴技术研究院、国际跨文化研究中心等相继落户该校,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入选“最美浙江人”展示馆,根据教育部网站公示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学校成为浙江省仅有的一所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捷报频传的湖州师院,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饱满的热情,行进在跨越式发展之路上。
http://www.zjjyb.cn/html/2018-04/16/content_10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