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精准对接主动服务 为湖州实现“两高”输送新动能

作者:地方服务与合作处发布时间:2017-09-09浏览次数:198

    日前,湖州市地校合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全面部署推进地校合作工作。市委书记、市地校合作领导小组组长陈伟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从“党政主导、校企联动,聚焦项目、市场运作,突出创新、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共建共享”原则出发,高水平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为加快赶超、实现“两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校党委书记刘剑虹、校长张立钦、副校长陈亚明等出席会议。


     会议召开后,我校领导和教师难抑内心激动之情。副校长叶金云分管我校服务地方工作,对于这次会议,他谈了自己的看法:“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加强校地合作的关键是对接湖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而提升服务地方能力主要通过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以及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指导来实现。对广大教师来说,提升服务地方能力的关键是实施产学研紧密合作。学校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或生产第一线,一方面通过联合承担科研项目、成果转让、提供技术培训服务或技术咨询服务等,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了解企业或生产第一线的科技需求,在生产实践中寻找新项目或新课题,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副校长陈亚明曾在湖州市委市政府工作多年,对于这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校合作工作,他表示:“市委提出打造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求政府、高校、社会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依托地校合作的平台和机制,把地方的需求、政策、资金和高校的科技、智力、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和空间开展深度合作,加快构建唇齿相依、水乳交融的地校合作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对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特别对学校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必须要踏上地方发展的快车道,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有利条件,增强自身实力、竞争力,否则单靠学校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我校地方服务与合作处副处长曹珍副说:“地方服务与合作处作为学校开展地校合作的日常工作机构,接下来要紧紧围绕各项目标任务,推进四项工作的开展,一是优化调整服务地方团队,组织更多的博士、教授投身于服务地方工作战线上来;二是研究出台有关教师挂职、成果转化等支持政策,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内在创新动力;三是协同研究工作举措,加快各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四是立足岗位职责,发挥好部门的联络、管理、督查与服务职能。”


     前不久刚被聘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的杨国梁教授一直从事罗氏沼虾的“育、繁、推”工作,成功选育出国内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罗氏沼虾新品种“南太湖2号”,对校地合作感受颇深,他表示:“培养一大批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实用技术人才是地方高校的一大特色,作为老师更要身体力行。”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车磊博士是我校教师,他的另一重身份是浙江宜可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对于校地合作,他说:“校地合作一定要落地,解决实际的问题。要把校地合作项目不仅仅当成一个项目,更要把它当成一个市场来做,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就需要我们沉下来思考,把项目做得更扎实。”


     近年来,我校始终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06年来校视察时的指示,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高举“教师教育”和“服务湖州”旗帜,发挥好学校的人才、平台和技术优势,为加快赶超实现“两高”贡献力量。


    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地校合作工作体系。学校成立了服务地方工作领导小组和地方服务与合作处,围绕湖州产业发展,组建了绿色制造、工业控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健康护理、污水治理、新材料新能源、水生生物与水环境、农产品安全、乡村旅游、经济金融、生态文明等20个重点服务团队,建立了校领导联系县区、二级学院联系产业行业、教师联系企业的全面联系地方制度,构建了“学校—二级学院—团队”三级服务地方工作体系。与三县两区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近20个政府部门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与5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集聚了较为丰富的地校合作创新资源。学校通过精准调整学科专业和聚焦建设,现拥有8个省级一流学科和20个省级重点及优势特色专业,基本构建了与湖州“4+3+N”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特色学科体系。学校集聚了一大批创新人才与创新资源,现有高级职称人员600多人,博士330多人;拥有共享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长江学者”、部级岗位科学家等国家级人才10余人,有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7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21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为服务湖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2017年学校科技创新竞争力位列全国高校201位。


     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地校合作工作成效。学校与地方共建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湖州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州水生生物养护与开发创新中心、鑫达健康护理学院、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等10多家机构或平台;“十二五”以来,共承接服务地方项目1200多项,项目经费1.8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仅“典型养殖排放污水(物)减污控制和净化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就为企业带来超过30亿元的经济效益。参与地方合作研究课题210多项,得到市领导批转10多项;培养湖州籍大学毕业生2700多人,留湖就业毕业生总数3000余人,就业占比11%;培训各类人才7万多人次;师生创业企业40多家。


     校长张立钦表示,学校接下来将做好五个“主动对接”,一是主动对接湖州市“4+3+N”产业体系优化应用型学科专业布局,二是主动对接湖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主动对接行业产业现实需求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四是主动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五是主动对接重点领域建好大学智库和技术库。


     据悉,2017年,由我校牵头的湖州市地校合作重点项目共45个,学校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目标任务。


     下周,学校将专门召开校地合作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动员和组织全校师生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全面开创校地合作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