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方 扎根地方 服务地方
——我校服务地方工作纪实(三)
编者按: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的高等院校,发挥人才和仪器设备资源优势,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是取得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因此,学校鼓励与企业联合,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加强技术创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企业成长新动力】
2002年,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屠忠源教授在湖州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了成立“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设想。时任湖州市市长黄萌批示指出:“我市中小企业居多,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不足,师院是我市唯一的一所综合性高校,完全可以借用师院的力量推动全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依托整个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整合信息工程学院及校内外电子信息、工业自动控制领域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成立。随后,在此基础上又成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究所确立了与中小企业开展紧密型科技合作、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工作方向,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组织产业信息交流,使研发工作更加贴近市场,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据应用电子研究所所长、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法人代表屠忠源教授介绍,研究所成立三年多来,完成了《赛菲特智能连网防盗锁》等浙江省省级新产品试制项目3项,完成了《竹笋剥壳机微电脑控制器》、《复合竹胶取面材编织机控制系统的研制》等湖州市科技项目六项。在继2005年12月完成了与中外合资湖州世纪防盗锁有限公司合作的《赛菲特智能连网防盗锁》并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鉴定后,2006年又完成了与该公司的校企合作研究项目《家庭安全防范智能报警系统》。2006年7月,与湖州市菱湖兴菱电力电子厂联合开发的浙江省新产品试制试产计划项目“JGT11型基于自动切换的复合型交流固态继电器”又通过省经贸委组织的鉴定,该项目研发的新产品在产业化方面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增加年收入约15万元。
今年,研究所除了完成湖州市自然科学资金项目1项(人工情感的智能机器人行为选择控制策略研究)外,重点进行新能源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及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太阳能发电并网逆变器的研制,已经与浙江(湖州)天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万升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试制工作,成功地进行了批量生产。目前,研究所已着手开始研究太阳能电源的系列新产品。
“怎样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了解,使产品与市场能够紧密地结合起来,缩短研究周期、提高效率,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研究所组织相关科技人员深入到全市广大中、小企业中,花大气力进行广泛调研,建立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除了做好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外,还做好技术型的中介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研发热情。为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研究所对于一般的技术咨询项目,在企业未获利之前,不收取服务费和技术转让费,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表面上我们是在为企业服务,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自身得到的发展并不亚于企业。高校的发展需要课题,而很多课题就是从企业中走出来的。各方面的技术也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总结,很好地实现了携手共进,实现双赢。”
(学生记者:徐坊 李卫斌)
【生物化工研究所——研发产值创新高】
造就一批像现在是美国哈佛大学首席科学家施国平、制药厂主管杨华等一线教授和高级研究员,成功承担国家级产值可达1000万元的科研项目,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工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历程是我校发展的一个缩影。
生物化工研究所的前身为精细化工研究所,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见证着研究所成长的王康成教授感慨道:“自当年湖州师专成立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领域的工作,当时的条件很艰苦的,各方面的设备、师资力量都不足,研究所所有老师加起来也只有7人,更没有象样的实验室,平时用来讨论研究的桌子也只是用几张课桌拼凑出来的。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依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如今,研究所已经和湖州多家重点企业开展了合作事宜。王康成教授与湖州展望药业集团多次合作,目前正在研发“硫酸戊聚糖钠”。“硫酸戊聚糖钠”是美国FDA1996年批准上市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一线药物,近年来发现其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许多新用途,市场前景看好。湖州展望药业与美国公司协议出售该原药1000公斤,销售额400万元。加上自行出口,预期销售可达1000万元。王康成教授欣慰地说:“对于如今的生物化工研究所来说,有一个这么好的开端,与我们老师之间的团队合作是密不可分的,以研究所为主体,承担国家级项目,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同时,推动湖州地方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此外,久立集团、永兴特钢企业中的一些省级科研项目,均表示愿意和研究所共同合作、共同提高。在无机材料研究开发上,湖州红鹰企业集团公司还有意投资150万元与学校共同建立一个价值500万元的产学研联合体,承担创建实验室经费的30%,并愿意协议承诺每年投入学科经费。负责该项目的曹枫教授说道:“我们可以实现利用自身的人才优点与企业的资金、设备方面的优势进行互补。”
研究项目所带给湖州地区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其中的一些项目为企业开发了比较有档次的新产品,改革新工艺,降耗节能,并能推动企业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很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经历了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生物化工研究所也不断地在发展与完善中,王康成教授希望,教师们发挥更大的知识力量,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提高整体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精神做出更好的科研成绩。同时会积极深入企业,加强联系,拓宽渠道,实施“请进来,跑下去”的措施,寻找一些对我们研究所有用武之地的科研项目,逐步了解各领域切实可行的机会,尽可能地为地方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把地方经济做大做强。
(学生记者:唐荣兰 陈敏王晓燕)
【媒体实践基地——教育合作新模式】
自我校新闻专业成立之日起,学校相关领导就根据新闻专业实践性特点,与湖州日报、湖州广播电视总台洽谈实践基地的有关事宜。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在2006年1月份,实践基地与我校正式达成了紧密型合作的协议,这标志着我校与媒体的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媒体是市场,学校是提供产品的平台。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优秀人才,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据我校媒体实践基地负责人宋万林老师介绍,这个实践基地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地方,为地方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实现学校和媒体的双赢模式。
学校与媒体的双赢模式是以服务地方为宗旨,让学生在实践中走向地方。在实践基地建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双赢模式成效逐步体现:一方面湖州媒体为人文学子提供实践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实习,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和新闻采访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湖州媒体的记者与我校新闻专业优秀的学生结成对子,带领他们参加一些采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新闻、采新闻、写新闻。
媒体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我校新闻专业的发展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而我校新闻专业师生通过自身的建设积极投身到湖州媒体的建设中去,为地方媒体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评报员小组的建立,为湖州媒体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新闻稿件,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湖州媒体建设发展的意见;专业教师们为报社、电视台工作人员开设理论方面的讲座;为报纸电视台进行栏目的策划、提供自己的经营策略等。宋万林、张培成等教师还被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等聘为高级编辑,参与湖州当地媒体的建设。
同时,人文学院师生在湖州市新农村办公室、湖州日报、湖州广播电视总台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新农村建设采访调研活动。由专业教师带队,广大学生参与,赴吴兴区、南浔区等各下辖的10多个村庄,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汇编,供市区有关部门进行政策决策的参考。
在合作期间,我校还与湖州媒体联合举办新闻摄影大赛、新闻编辑大赛、短消息大赛、DV大赛等、新闻优秀作品大赛。至今为止,我校共有上百人次获奖,校内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另外由我校传播系老师和媒体合作研究的《与媒体全面合作培养新闻人才新机制》获得了校内教学成果的一等奖,同时该实践基地还被评为紧密型教学基地。
目前,我校与湖州新闻媒体正在商讨有关实践基地的纵深发展事宜,实施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培养更多服务地方的优秀人才。
(学生记者:胡建国 戎真洁)
来源: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