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湖州师范学院服务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

作者:地方服务与合作处发布时间:2017-03-13浏览次数:66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湖政办发〔2017〕11号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湖州师范学院服务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服务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2月14日

湖州师范学院服务湖州经济社会发展

行动纲要(2016—2020年)

湖州师范学院

“十三五”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湖州师范学院作为湖州市唯一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的主要办学使命,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湖州师范学院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和浙江省关于教育事业的规划及实施创新驱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制订本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坚持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办学要求,秉持“服务湖州”理念,围绕湖州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重大政策、重点要素事项清单为总抓手,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服务能力倍增计划,为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样板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幸福民生和谐区”,高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撑。

  二、工作目标

  围绕湖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赶超发展所需,建设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库、产品库、技术库和智库作用。力争到2020年,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大学智库建设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等方面取得新发展、新提升、新突破,使学校真正成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动力源和文化辐射中心。

  (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

  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新增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10人以上;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引进45周岁以下青年博士教师150名,其中从海外引进比例不低于30%。

  (二)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

  大力加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到2020年,全校在校生规模达20000人,其中研究生人数600人,留学生人数550人,“十三五”期间毕业生在湖就业人数力争达到4000人。积极扩大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在籍学生5000人以上,非学历教育总计50000人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办企业100家,创业项目100项,创业人数500人。

  (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获得新突破

  对接湖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在教师教育、现代农业、健康产业、数理基础、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区域文化、信息经济、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等十大领域,分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特色发展三个层次,形成“334”战略重点,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新格局,实现学科建设推进产业发展。

  (四)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凸显新亮点

  围绕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或分中心2-3个,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

  (五)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

  大力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到2020年,建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4-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6-8个。创立东部新城大学科技创业园,与湖州市企事业单位共建研发机构15-20家,新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50个。

  (六)大学智库建设水平得到新提升

  加强大学智库建设,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到2020年,参与市、县区重大调研课题30项,完成部门合作调研课题100项,市校合作软科学项目、生态文明研究项目等250项。

  (七)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实现新跨越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到2020年,形成100项以上创新成果与设计成果,孵化30家以上有生命力的创新型小微企业,签约20个以上百万元横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达2亿元,通过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达50亿元。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领军型科研创新服务团队集聚

  完善湖州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对接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突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重点,提高政策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实湖州师范学院人才库。对接湖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南太湖精英计划”,全力推进以教师教育、现代农业、健康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数理基础、节能环保、高端装备为优先发展方向,区域文化、信息经济、现代服务业、生态文明为特色发展方向的十大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努力构建大协同机制,打造大平台,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培养大学者,实现大提升、大发展。

  加强领军型科研团队和研究院所建设,积极引进、培养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学术带头人和高端科研创新服务团队,扎实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教师人才公寓项目建设,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形成人才、学科、科研、社会服务“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用的先进技术支持。优化调整服务地方团队,加大对教师教育、淡水养殖、信息经济、物联网技术、健康服务、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态产业、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乡村旅游等重点领域科研创新服务团队的支持,发挥科研创新团队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加快实现“太湖梦”“生态梦”“旅游梦”“高铁梦”“汽车梦”和“芯片梦”作出贡献。

  (二)加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

  以应用型高校转型为契机,根据湖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紧贴湖州主导产业的应用型专业,做精师范专业,做特水产养殖和护理专业,重点打造教师教育、生态环保、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和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生物和药学、医学和健康、新能源和新材料、文化传播和创意等专业群。深入推进“校地共育”,深化产教融合,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加快培养一批面向湖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加快研究生联合培养,全面实施“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进“卓越教师”项目培育。拓展“技能+学历”教育,发挥学校各培训基地作用。对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积极发展职业师范教育,拓展教师教育服务空间,服务好湖州基础教育。

  (三)加强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建立“需求导向型”社会服务体系,围绕市域块状经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组建湖州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各类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成现代淡水养殖、节能环保装备、卓越教师培养、生态文明研究等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带动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地方和科研创新方面的多维发展。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继续大力引进名院名校和国内外创新资源共建创新载体,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走“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之路,促成协同各方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

  (四)加强校地校企深度合作

  全面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投入湖州“六重”建设,对接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休闲旅游四大重点主导产业,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新能源汽车、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现代化发展层次提升和“4+3+N”新型产业体系构建。

  深化学校与各县区的全面战略合作,结合县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紧盯县区“六重”清单、重点行业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与吴兴区重点围绕信息经济、智能装备、健康时尚、休闲旅游、金属新材、现代纺织、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农业产业和特色小镇建设;与南浔区重点围绕高端装备、信息经济、休闲旅游、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产业和电梯、电机装备建设;与德清县重点围绕信息经济、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绿色家居(装饰建材)、通用航空和地理信息产业建设;与长兴县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现代金融、信息经济产业和“五示范两基地”建设;与安吉县重点围绕健康休闲、绿色家居、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经济、通用航空、现代物流产业和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与湖州开发区重点围绕湖州科技城“3+1”主导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经济及现代金融服务业),力争创立湖州科技城创业园,并建成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形成县区合作战略重点,构建良性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深化校企资源共建共赢共享和产学研全面合作,围绕共建国际护理学院推进与湖南鑫远投资集团的全面战略合作,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与天能集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加强与超威、微宏动力、升华拜克等重点骨干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创新研究院等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推进重大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好示范基地的聚集、辐射和示范效应。大力推进教师赴行业企业挂职力度,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活动。

  实施校企人才“双进”制度。吸引优秀企业家、企业“千人计划”和“南太湖精英计划”人才,到湖州师范学院担任研究生兼职导师或创业导师,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加快培养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围绕“4+3+N”产业体系,根据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组织选派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将高校科技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

  (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以学校建设的水生动物繁育与营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RFID物联网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等为基础,努力建设国家级湿地生态观测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与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相适应,基本满足湖州区域经济支柱产业需求的国家、省部、市、校多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服务湖州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支撑。办好湖州师范学院海外(阿塞拜疆)孔子学院,助推“一带一路”湖州海外友城建设,努力将孔子学院打造成跨文化研究中心和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构建引领学校人文社科发展的学术高地和文理兼融的社科研究大平台。

  (六)加强大学智库建设

  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以湖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基础,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小城市、先进制造、休闲旅游产业、“两山理论”等领域,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特色新型智库。充分发挥大学智库的作用,重点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湖州健康颐养服务、湖州现代服务业等新型智库的建设,提升大学智库对地方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答力,为政府、行业、产业、企事业单位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性决策咨询服务。

  (七)加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建设

  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在水生生物学、生态农业、新兴服务业、生态文明制度与文化等涉农人才和学科方面的科研优势,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集中开展生态文明制度、绿色产业、美丽乡村、绿色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生态标准评估体系等研究工作,在生态文明研究领域取得先发优势和占据前沿地位,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与服务。探索多方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构建生态文明研究院的协同运行路径,搭建生态文明研究基础平台,形成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制度创新、技术研究、交流合作和人才聚合中心,努力打造校地、校校、校企生态文明研究的新特色,服务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合作交流先行区建设。

  (八)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多举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出台与国家、省市政策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与激励政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提升科技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力。深化服务地方管理政策改革创新,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和教师成立经营实体,创办学科型公司,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

  (九)加强大学科技创业园建设

  加快学校与吴兴区合作共建东部新城大学科技创业园步伐,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建立东部新城创新研究院,设立节能环保装备、物联网技术、生物制药与农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专业研发中心,成立吴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软件开发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为主要支撑推进东部新城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开展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职业培训及继续教育。围绕软件开发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意设计、生物制药、农业生物、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与吴兴区加强合作,以东部新城大学科技创业园、创新创业研究院、吴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名义申报各类科技人才项目。不断完善大学科技创业园功能,加快融入以湖州科技城为核心的南太湖科技创新大走廊,力争建设成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创业园。

  (十)加强师生创新创业工作

  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支持在职教师入驻湖州科技城和东部新城大学科技创业园等平台从事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初步构建学校创新创业体系,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形成创新创业良好传递机制,营造良好的众创环境。适时启动校园周边科技创业一条街建设,加强与湖州科技城、湖州科创园、南太湖科创中心、湖州微总部、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园,以及县区其他科技园、创业园的对接与合作,为教师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和服务。依托湖州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加快完善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众创空间建设,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学校和二级学院服务地方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学校—学院二级管理体系和学校—学院—团队三级工作体系。全面深化联系地方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制订县区重点服务项目和产业行业联系推进清单,狠抓目标任务,强化考核评价。

  (二)强化政策激励。深化科研与服务地方管理制度改革,不断优化科研与服务地方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二级学院服务地方工作目标考核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等效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投身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强化经费支持。学校设立服务地方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资助校地校企项目合作、优秀团队与个人奖励、教师赴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挂职,以及推进“百名专家下基层”等服务地方专项行动。积极拓展横向项目经费,形成多主体、多层次经费支持体系,构建经费支持的长效机制,为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提供坚实经费保障。

(四)强化队伍保障。进一步加大应用型高级人才、优秀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力度,以人才集聚度的提高实现服务能力的提升。优化工作队伍结构,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服务地方工作队伍,强化学习培训,推进作风建设,提升服务地方工作绩效。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湖州军分区,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各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2月22日印发